常爸做了好多好多國學兒歌,旋律美妙、歌聲動人,裡面大部分都是小朋友演唱錄製的,李姝嫻、喬柯、宋佳霖……好多的爸爸媽媽都在後台詢問,這些小朋友怎麼唱的這麼好?是不是他們就是天生會唱歌的孩子?他們是在哪裡學的?我家孩子也能唱的這麼好嗎?又或者有疑問——我家娃唱歌跑調啊,是不是就沒的救了?於是,常爸就請到了浙江省少兒廣播合唱團的常任指揮狄佳文老師,讓她來從專業的角度跟我們聊聊關於孩子學唱歌、學聲樂的事。
嘉賓介紹
狄佳文 浙江音樂學院合唱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;浙江省少兒廣播合唱團常任指揮;2015年國際華人合唱大賽(新加坡)童聲合唱組冠軍以及優秀指揮獎;2016年第九屆世界合唱比賽(索契)青混組金獎、童聲A組金獎民謠組金獎等諸多金獎獎項。
常青藤爸爸:多大的孩子適合開始接受聲樂訓練?小狄老師:如果是專業的聲樂技術訓練的話,還是要等到七八歲以後開始;如果是進行廣義的聲樂和合唱訓練的話,我覺得三四歲就可以開始了。因為不同年齡,訓練的方向是不同的,如果這個聲樂老師或者合唱指揮比較有經驗的話,對待學齡前的孩子他會多做一些簡單的節奏、八度以內音準的歌曲練習,把重心多放在孩子們對音樂的感知力和表現力上,而淡化專業技術教學的痕迹。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培養方向不是要把他們訓練成技術可佳的歌唱者,而是讓他們多去感受音樂和自己去表現音樂的能力。常青藤爸爸:喜歡唱歌,但是唱歌跑調的孩子適合學聲樂嗎?小狄老師:2004和2008年英國和美國分別做過統計,美國有5%的人患有失歌症,就是有音高識別障礙,唱歌永遠不在調上,而英國有4%,這些人群中,也不都是完全無葯可求的(還是可以改善,雖然比較困難)。除去上面說的「失歌症」的特殊原因外,唱歌跑調一般有兩個原因:1)小孩的聲帶控制能力還比較差,這是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。2)沒有輸入正確,就是他聽得不正確,導致他以為他唱的是正確的。其實這個訓練起來相對比較容易,如果家裡有鋼琴的話,在鋼琴上彈出一組音高,讓孩子進行模唱。如果沒有鋼琴也沒關係,老師或家長來范唱,如果孩子模仿是跑調的,那麼大人就模仿孩子跑調的這個音,唱給他聽,他聽了就知道,哦,我唱出來的音高從外耳聽到是什麼樣子。通過明確往上或往下的音高走向,引導孩子準確清晰的發音,經過周期練習,就可以唱准音了。 所以,如果想糾正唱歌跑調的孩子,能進合唱團是個好事,有其他的同學給他做一個音響示範,他就可以練出來不跑調了,但是,是需要一定的過程,而且需要孩子的主動性。常青藤爸爸:參加合唱團是要考試的吧?小狄老師:對,是要考試,合唱團挑選團員,首先當然是看孩子的歌唱技巧,還有就是他的表現能力,但音樂表演的綜合能力是更重要的。
小歌手:李姝嫻,我們很多唐詩兒歌就是她唱的常青藤爸爸:具體考什麼呢?小狄老師:一個是輸入方面,包括讀譜能力和傾聽能力。看著譜他能直接唱出來,如果不會讀譜,能看出節奏也可以。然後就是傾聽,比如說我彈,讓他來模唱。第二個是輸出方面,他對音準、節奏的表達是否準確。還有就是他自己要準備一個作品,就是考察歌唱技巧了。還要看他有沒有模仿能力,是否能與別人配合。合唱團的合,不只是合起來的合,更是合作的合,它需要一種合作的精神。常青藤爸爸:現在孩子都能去哪兒學聲樂?小狄老師:因為我在杭州,說一下杭州的情況,比如我們浙江廣播少兒合唱團,除了不同梯隊的「表演團」「小巴赫團」、「小莫扎特團」之外下面還有些苗苗團,主要針對學齡前的孩子。還有像「麥麥童聲」這樣的商業機構,教孩子唱歌。他們教育的優勢之一,是利用專業錄音技術,讓孩子更客觀地去聽到自己聲音的問題,去解決問題。如果沒有這種錄音的話,很多孩子對自己聲音是沒有客觀感知力的,他並不清楚自己的聲音用外耳聽起來是什麼樣子。有了錄音,孩子可以自己去聽,哪裡需要改進,哪裡需要怎麼處理,非常直觀。 常青藤爸爸:現在有很多學過唱歌的孩子,表演腔、鼻音特別重,對歌曲的理解、情感、表現都是模仿非常成人的東西。 小狄老師:我覺得老師很關鍵。老師一定要懂得並認同,聲樂是追求自然的藝術。可能有些老師自己並不知道什麼年齡階段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音域,適合多麼複雜的節奏,所以他在做的時候違背了孩子們的常態,而用成人的東西來表現。柯達伊教學法,是我們學音樂教育學必須要學的教學法,它會把不同年齡階段如何做音樂訓練,比如說音域、音色,音樂基礎知識或是變聲期的問題均做出羅列和解答,非常清晰、科學。常青藤爸爸:學器樂對於學聲樂有幫助嗎?小狄老師:一定是有幫助的,其一是音準方面,其二是讀譜能力。小時候的鋼琴學習經歷對我後來從事聲樂很有幫助。但也不是絕對的,比如說工業革命前,像巴洛克時期,冶金技術不發達,沒有這麼多器樂生產和製造,所以大力地提高聲樂技術,使得人聲技術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度。而後人在演奏器樂時,也經常會提及演奏要有歌唱般的呼吸,所以,說器樂和聲樂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更恰當。
常青藤爸爸:您有沒有觀察到,獨唱的孩子和在合唱團裡面的孩子,有什麼不同?小狄老師:這是兩種不同的歌唱的方法,個性的和共性的唱法。比如,某孩子的聲音比較明亮,但是合唱團目前練習的作品追求縹緲空靈的音色,他就必須要配合著大家,努力做出縹緲和空靈的聲音,這樣的角色轉換會讓他歌唱的技術更多元化。在獨唱的時候他也需要追求他個性的聲音,所以我也很支持我的學生們去學獨唱。常青藤爸爸:童聲合唱里,孩子們還會演唱多種語言的曲目,比如法語、義大利語、韓語,意義何在呢?小狄老師:我們曾經在一場音樂會上唱過17首不同語言和風格的作品。韓語我是找韓國人教,西班牙語請學西班牙語的學生來教,盡量做到發音地道。我覺得,對比學習是非常有意義、有效果的。比如孩子們只認識紅色,你給他看黑色,你告訴他這是黑色的,剛才那個是紅色,你看它們是不一樣的。他就會感受到,黑色和紅色是如此不同,通過對比學習,他的認知才更清楚也更深刻。 另外,我覺得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濃縮,我們多去唱多種語言,就會更多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。當然,其實孩子們學習的時候是有點吃力的,但是我一直鼓勵他們,我說我們一定要多吃點菜,因為你廣泛涉獵,你才知道自己最喜歡什麼,最適合什麼。
常青藤爸爸:在正式學聲樂之前,家長是不是應該先多找一些兒歌給孩子聽?小狄老師:我覺得不一定只聽兒歌,可以聽很多的音樂,比如流行音樂,古典音樂。而且聽的方式有很多,當成一個背景音樂,或者認真欣賞都行。如果他感興趣,詢問這是什麼曲子,你就可以介紹說這是海頓的一個交響樂,而他也會聽得更主動。常青藤爸爸:有沒有什麼類型的孩子不適合學唱歌? 小狄老師:好像沒有什麼孩子特別不適合學唱歌吧?我有一個學生是抽動症,有時候會發出一些怪怪的聲音,尤其在安靜和緊張的時候。但是在合唱團里他就沒有這樣的情況,專註度讓他全身心投入到音樂表現中,同時對他這個癥狀還有輔助治療的作用,作為老師,我挺高興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變化和進步。常青藤爸爸: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,家長會有哪些誤區嗎?小狄老師:中國的家長很多有這樣的一個狀態,比如說我們去學英語就會說,我報了你這個班了,孩子能考到多少分?再比如學鋼琴,我學三年了,你還不讓我考五級,我這三年都在學什麼?就是很功利的一種學習心態。我學唱歌,學了這麼久,連個小字二組的g都唱不上去?就是這種很功利的色彩,在藝術方面一定不可取。因為藝術教育更多的是對素質的培養,而素質是很難用答卷和考分來衡量的。大量的高難度的訓練對孩子們的聲帶是不利的,如果長期這麼去做的話,有些孩子就會得聲帶小結,得不償失。我覺得大家太注重技術,而忽略對音樂文化的感受。但其實,等到我們逐漸長大,能支撐我們的,能撫慰我們心靈的,其實不是強音,而是音樂文化。
常青藤爸爸:您常帶孩子去國外比賽,咱們國家的孩子和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,有什麼不同?小狄老師:生活習慣、性格,我倒沒有什麼太多的感受。哪裡都有熊孩子,國內國外都一樣。只是中國的孩子我覺得我們太認真,不放鬆,但這並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,而是教育的問題。尤其我們2016年參加世界合唱比賽,拿獎回來之後,再觀看我們的比賽視頻,我就陷入一個自責的狀態中。我是覺得我給孩子們的壓力過大了,讓他們覺得這就是一個比賽。儘管他們在舞台上表現得非常投入,但你能感覺到他們其實是非常緊張的,而這個緊張就是在於我們太認真,太想贏。這又違反了藝術的本真,就是太認真地想拿到這個成績,所以表現就變得不恰當了。認真是一個習慣,但是認真不是枷鎖。很顯然,我們在比賽時已經把它變成一個枷鎖,而沒有把它當成我們平時一個很好的習慣。其實我覺得我們應該也是可以養成這個好習慣的,這也是我接下來要研究的一個方向,也需要我們教師去不斷為此思考和努力。
孩子唱歌跑調能「治」嗎?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學唱歌?
常爸做了好多好多國學兒歌,旋律美妙、歌聲動人,裡面大部分都是小朋友演唱錄製的,李姝嫻、喬柯、宋佳霖……好多的爸爸媽媽都在後台詢問,這些小朋友怎麼唱的這麼好?是不是他們就是天生會唱歌的孩子?他們是在哪裡學的?我家孩子也能唱的這麼好嗎?又或者有疑問——我家娃唱歌跑調啊,是不是就沒的救了?
於是,常爸就請到了浙江省少兒廣播合唱團的常任指揮狄佳文老師,讓她來從專業的角度跟我們聊聊關於孩子學唱歌、學聲樂的事。
嘉賓介紹
狄佳文
浙江音樂學院合唱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;
浙江省少兒廣播合唱團常任指揮;
2015年國際華人合唱大賽(新加坡)童聲合唱組冠軍以及優秀指揮獎;
2016年第九屆世界合唱比賽(索契)青混組金獎、
童聲A組金獎民謠組金獎等諸多金獎獎項。
常青藤爸爸:多大的孩子適合開始接受聲樂訓練?
小狄老師:如果是專業的聲樂技術訓練的話,還是要等到七八歲以後開始;如果是進行廣義的聲樂和合唱訓練的話,我覺得三四歲就可以開始了。
因為不同年齡,訓練的方向是不同的,如果這個聲樂老師或者合唱指揮比較有經驗的話,對待學齡前的孩子他會多做一些簡單的節奏、八度以內音準的歌曲練習,把重心多放在孩子們對音樂的感知力和表現力上,而淡化專業技術教學的痕迹。
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培養方向不是要把他們訓練成技術可佳的歌唱者,而是讓他們多去感受音樂和自己去表現音樂的能力。
常青藤爸爸:喜歡唱歌,但是唱歌跑調的孩子適合學聲樂嗎?
小狄老師:2004和2008年英國和美國分別做過統計,美國有5%的人患有失歌症,就是有音高識別障礙,唱歌永遠不在調上,而英國有4%,這些人群中,也不都是完全無葯可求的(還是可以改善,雖然比較困難)。
除去上面說的「失歌症」的特殊原因外,唱歌跑調一般有兩個原因:
1)小孩的聲帶控制能力還比較差,這是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。
2)沒有輸入正確,就是他聽得不正確,導致他以為他唱的是正確的。
其實這個訓練起來相對比較容易,如果家裡有鋼琴的話,在鋼琴上彈出一組音高,讓孩子進行模唱。如果沒有鋼琴也沒關係,老師或家長來范唱,如果孩子模仿是跑調的,那麼大人就模仿孩子跑調的這個音,唱給他聽,他聽了就知道,哦,我唱出來的音高從外耳聽到是什麼樣子。通過明確往上或往下的音高走向,引導孩子準確清晰的發音,經過周期練習,就可以唱准音了。
所以,如果想糾正唱歌跑調的孩子,能進合唱團是個好事,有其他的同學給他做一個音響示範,他就可以練出來不跑調了,但是,是需要一定的過程,而且需要孩子的主動性。
常青藤爸爸:參加合唱團是要考試的吧?
小狄老師:對,是要考試,合唱團挑選團員,首先當然是看孩子的歌唱技巧,還有就是他的表現能力,但音樂表演的綜合能力是更重要的。
小歌手:李姝嫻,我們很多唐詩兒歌就是她唱的
常青藤爸爸:具體考什麼呢?
小狄老師:一個是輸入方面,包括讀譜能力和傾聽能力。看著譜他能直接唱出來,如果不會讀譜,能看出節奏也可以。然後就是傾聽,比如說我彈,讓他來模唱。
第二個是輸出方面,他對音準、節奏的表達是否準確。還有就是他自己要準備一個作品,就是考察歌唱技巧了。還要看他有沒有模仿能力,是否能與別人配合。
合唱團的合,不只是合起來的合,更是合作的合,它需要一種合作的精神。
常青藤爸爸:現在孩子都能去哪兒學聲樂?
小狄老師:因為我在杭州,說一下杭州的情況,比如我們浙江廣播少兒合唱團,除了不同梯隊的「表演團」「小巴赫團」、「小莫扎特團」之外下面還有些苗苗團,主要針對學齡前的孩子。
還有像「麥麥童聲」這樣的商業機構,教孩子唱歌。他們教育的優勢之一,是利用專業錄音技術,讓孩子更客觀地去聽到自己聲音的問題,去解決問題。
如果沒有這種錄音的話,很多孩子對自己聲音是沒有客觀感知力的,他並不清楚自己的聲音用外耳聽起來是什麼樣子。有了錄音,孩子可以自己去聽,哪裡需要改進,哪裡需要怎麼處理,非常直觀。
常青藤爸爸:現在有很多學過唱歌的孩子,表演腔、鼻音特別重,對歌曲的理解、情感、表現都是模仿非常成人的東西。
小狄老師:我覺得老師很關鍵。老師一定要懂得並認同,聲樂是追求自然的藝術。可能有些老師自己並不知道什麼年齡階段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音域,適合多麼複雜的節奏,所以他在做的時候違背了孩子們的常態,而用成人的東西來表現。
柯達伊教學法,是我們學音樂教育學必須要學的教學法,它會把不同年齡階段如何做音樂訓練,比如說音域、音色,音樂基礎知識或是變聲期的問題均做出羅列和解答,非常清晰、科學。
常青藤爸爸:學器樂對於學聲樂有幫助嗎?
小狄老師:一定是有幫助的,其一是音準方面,其二是讀譜能力。小時候的鋼琴學習經歷對我後來從事聲樂很有幫助。但也不是絕對的,比如說工業革命前,像巴洛克時期,冶金技術不發達,沒有這麼多器樂生產和製造,所以大力地提高聲樂技術,使得人聲技術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度。而後人在演奏器樂時,也經常會提及演奏要有歌唱般的呼吸,所以,說器樂和聲樂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更恰當。
常青藤爸爸:您有沒有觀察到,獨唱的孩子和在合唱團裡面的孩子,有什麼不同?
小狄老師:這是兩種不同的歌唱的方法,個性的和共性的唱法。比如,某孩子的聲音比較明亮,但是合唱團目前練習的作品追求縹緲空靈的音色,他就必須要配合著大家,努力做出縹緲和空靈的聲音,這樣的角色轉換會讓他歌唱的技術更多元化。在獨唱的時候他也需要追求他個性的聲音,所以我也很支持我的學生們去學獨唱。
常青藤爸爸:童聲合唱里,孩子們還會演唱多種語言的曲目,比如法語、義大利語、韓語,意義何在呢?
小狄老師:我們曾經在一場音樂會上唱過17首不同語言和風格的作品。韓語我是找韓國人教,西班牙語請學西班牙語的學生來教,盡量做到發音地道。
我覺得,對比學習是非常有意義、有效果的。比如孩子們只認識紅色,你給他看黑色,你告訴他這是黑色的,剛才那個是紅色,你看它們是不一樣的。他就會感受到,黑色和紅色是如此不同,通過對比學習,他的認知才更清楚也更深刻。
另外,我覺得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濃縮,我們多去唱多種語言,就會更多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。
當然,其實孩子們學習的時候是有點吃力的,但是我一直鼓勵他們,我說我們一定要多吃點菜,因為你廣泛涉獵,你才知道自己最喜歡什麼,最適合什麼。
常青藤爸爸:在正式學聲樂之前,家長是不是應該先多找一些兒歌給孩子聽?
小狄老師:我覺得不一定只聽兒歌,可以聽很多的音樂,比如流行音樂,古典音樂。而且聽的方式有很多,當成一個背景音樂,或者認真欣賞都行。如果他感興趣,詢問這是什麼曲子,你就可以介紹說這是海頓的一個交響樂,而他也會聽得更主動。
常青藤爸爸:有沒有什麼類型的孩子不適合學唱歌?
小狄老師:好像沒有什麼孩子特別不適合學唱歌吧?我有一個學生是抽動症,有時候會發出一些怪怪的聲音,尤其在安靜和緊張的時候。但是在合唱團里他就沒有這樣的情況,專註度讓他全身心投入到音樂表現中,同時對他這個癥狀還有輔助治療的作用,作為老師,我挺高興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變化和進步。
常青藤爸爸: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,家長會有哪些誤區嗎?
小狄老師:中國的家長很多有這樣的一個狀態,比如說我們去學英語就會說,我報了你這個班了,孩子能考到多少分?再比如學鋼琴,我學三年了,你還不讓我考五級,我這三年都在學什麼?就是很功利的一種學習心態。我學唱歌,學了這麼久,連個小字二組的g都唱不上去?就是這種很功利的色彩,在藝術方面一定不可取。因為藝術教育更多的是對素質的培養,而素質是很難用答卷和考分來衡量的。
大量的高難度的訓練對孩子們的聲帶是不利的,如果長期這麼去做的話,有些孩子就會得聲帶小結,得不償失。
我覺得大家太注重技術,而忽略對音樂文化的感受。但其實,等到我們逐漸長大,能支撐我們的,能撫慰我們心靈的,其實不是強音,而是音樂文化。
常青藤爸爸:您常帶孩子去國外比賽,咱們國家的孩子和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,有什麼不同?
小狄老師:生活習慣、性格,我倒沒有什麼太多的感受。哪裡都有熊孩子,國內國外都一樣。只是中國的孩子我覺得我們太認真,不放鬆,但這並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,而是教育的問題。尤其我們2016年參加世界合唱比賽,拿獎回來之後,再觀看我們的比賽視頻,我就陷入一個自責的狀態中。我是覺得我給孩子們的壓力過大了,讓他們覺得這就是一個比賽。儘管他們在舞台上表現得非常投入,但你能感覺到他們其實是非常緊張的,而這個緊張就是在於我們太認真,太想贏。這又違反了藝術的本真,就是太認真地想拿到這個成績,所以表現就變得不恰當了。
認真是一個習慣,但是認真不是枷鎖。很顯然,我們在比賽時已經把它變成一個枷鎖,而沒有把它當成我們平時一個很好的習慣。其實我覺得我們應該也是可以養成這個好習慣的,這也是我接下來要研究的一個方向,也需要我們教師去不斷為此思考和努力。